《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智能汽车产业展现出的巨大想象空间,使得业内厂商们都蠢蠢欲动,难以拒绝。
在30日晚上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雷军终于宣布了小米历史上“最重要的决定”—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同天,小米在港交所公告称,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6.67亿元),雷军亲自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CEO,并表示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
为完善小米布局而战?
过去的11年里,小米从手机出发,构建了软硬件结合的智能生态。
雷军说,过去小米在个人智能设备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软硬件结合经验。为了将目前软硬件结合的经验应用于汽车产业,为了构建全方位的智能科技生态体系,小米此次决心从制造业开始全新的改变自己。
小米有致力为全球米粉打造行走的智能生活的远景。当前,在个人智能和家具办公智能领域,消费者都可以感受到小米的智能科技生态,但在出行领域小米还缺乏有效的布局。
为了能让每一位用户无论何时何地沉浸在科技智能之中。为此,小米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未来,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办公、到智能出行,小米要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雷军表示。
从公开资料显示:小米从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显然,小米此次官宣进军智能汽车领域是有备而来的。
此外,小米还通过对外投资方式入局。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2016年和2019年,顺为两次注资小鹏。2020年4月,小米又投资了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据悉,小米参谋长的王川曾多次与蔚来、小鹏等中国新造车公司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
在此前某访谈节目中,雷军曾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大方向相对明确,风险可控时,小米推进得很快;局面相反时,他的决策就会变得克制和谨慎。而此次下决心造车的小米,或是被汽车智能化前景所“打动”。
据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另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事实上,小米等手机厂商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建设,围绕智能汽车,覆盖驾驶场景,依托软件优势,开启设备协同,形成智能汽车完善的生态体系和信息融合,正是其所擅长的领域。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相关专利的具体内容上看,小米在汽车方面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和行车安全方面,而诸如三电系统、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并无过多技术积累。这也意味着,其参与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或与科技公司相同。
有分析认为,汽车制造业无论技术投入还是渠道投入都高于手机,特斯拉从成立到盈利“烧钱”超过50亿美元,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
以国内造车新势力为例,蔚来、小鹏、理想从公司成立到首辆辆车车下线用时均接近40个月,截至2020年底的累计投融资总额分别是835亿元、458亿元、362亿元。
这或意味着,小米一旦踏入造车业将进入持续输血期,并难以在短期内获得高回报,兼顾手机、汽车两大业务的小米资金链或将承压。此外,即使小米资金储备充足,但其首款产品推出仍需数年时间。届时,市场变化叠加竞争对手逐渐做强,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这对于未获得市场前期“红利”且毫无造车相关经验的小米而言,风险较大。
而在此,留给我们的疑问则是:进入智能汽车市场的小米,作为市场后来者,究竟要怎么干,才能上演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这一切都得留给市场和时间了。
上一篇:其实不太多,小米造车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