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杨浦区同济绿园小区居民正使用智能回收设备投递废品。刘力源 摄
让一个废纸箱投入循环利用,需要几步?杨浦区居民拿出手机告诉你:只要两步——拿起手机对着智能回收设备扫码,再把废纸箱放进去。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杨浦区率先与辖区内科技创新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智能回收”模式,将“数字化”嵌入资源回收利用的全链条,借助“算法”让废品回收更轻松便捷。数据映射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塑——目前,杨浦区设置1139台设备,覆盖612个小区,借助这些聪明帮手,每天可回收物的平均投递次数达4万多次,日回收量超过140吨。大量本来无奈流向“干垃圾”的可回收物进入属于它们的循环再生渠道。智能回收也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吃”进废品,瞬间变成积分还能提现
“小时候要竖起耳朵听废品车上的铛铛声。收废品的黄鱼板车来了,赶紧把那堆占着墙角多日的旧纸箱送出去。后来,收废品的板车越来越少,只能扔掉或者给小区保洁员。”居民小潘这样回忆。但是,保洁员对“废品”还要估值,那些没有被看上的低价值“废品”,诸如废纸、零散小件衣物等,最后的走向往往是“干垃圾”。“现在方便多了,家里有点什么瓶瓶罐罐、拆快递留下的小型纸板箱等,可以随时投递给小区里的智能回收设备。”扫一扫二维码,嘀嗒一声,被智能回收设备“吃”进肚里的废品,瞬时变成了手机小程序里的积分。积到一定数量,就能提现。
记者在四平路街道同济绿园小区现场看到,这台智能回收设备是个高高胖胖的大黄箱,有一个触摸互动屏,一旁就是投递口,箱体上还标明了“纸类、金属、塑料、织物”主要的四大类可回收物品,每一类中还有细分图示,比如:包装纸袋、奶粉罐、家用电线、塑料气泡膜、窗帘、毛绒玩具等等。居民季女士现场投递了两个小型快递纸板箱,称重0.45公斤,手机上小程序内立刻显示:多了0.45元。
“小程序”界面内,还有一项是小区里的“环保排名”,依据便是当月在小区的智能回收设备里投递可回收物的数量和次数。3月即将过去,该小区排行榜第一名投递了近400公斤可回收物、共计投递144次。小区里的两台设备在这一个月间就“吃”下了3700多公斤的可回收物,从几张纸到饮料瓶再到旧衣物、废金属……
绘制“用户画像”,确保每个环节用得顺畅
通过可回收物的循环再利用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这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以往废品回收存在着管理混乱、时间受限、效率低、回收品类单一、影响环境等问题,这些“麻烦”成了阻碍“废品回收”好习惯养成的一道坎。
杨浦区从居民视角找准需求、开发应用场景,激活了废品回收利用的内生需求和热情,并紧抓数字化技术的赋能而进行升级。考虑到部分居民对于可回收物的范畴掌握得仍不准确,可能将非可回收物的垃圾误投入投放设备,杨浦区依托智能回收柜运营企业,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规范投递行为。
数据监控系统可清晰看到居民投递品类、比例、误投率等数据,并根据数据统计绘制“用户画像”,对区域可回收物投放行为特性进行分析。“目前,数据后台已经可以通过掌握小区居民投放习惯,而提前预测智能回收设备的满箱状态,及时调度车辆清运。”杨浦区可回收物主体企业“爱回收”工作人员介绍。
智能回收设备刚启用时,难免发生机器“吃饱”了后续废品投不进去的情况,这使得一些居民对智能回收设备的实用性产生疑问。如今智能回收设备在即将满仓时会自动上报运营监控平台,大数据运营平台的清运调度系统则会调度安排最合适的车辆清运,并为司机规划最优清运线路。目前杨浦区域内平均满仓清运时效已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而居民在小程序界面也可以查看智能回收设备的状态:“正常”或“即将满仓”,选择合适时间投递。在“数字”的帮助下,每一个智能回收设备都被使用得更好、更顺畅。
全流程可追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居民的需求,也成为智能回收设备优化升级的线索来源。小潘指着设备箱内一块金属板告诉记者,这是“进化”后的智能回收设备才有的压缩板,“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将废品压缩折叠再投入回收设备的习惯。几个空箱子丢进去,设备里剩余的空间就不多了,很容易触发设备的满箱警报”。
上一篇:农村客运车成了老乡“购物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