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0 引 言
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正进入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期[1],杭州、宁波均已开通地铁,温州、绍兴、台州、金华也将相继启动。由此面临的问题是急需大量的具有维修、运营、管理等经验的城市轨道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省内高职院校纷纷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来应对目前急剧增长的行业人才需求,担负起培养轨道交通类高级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2]。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举措之一是要通过凝练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协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本文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城轨车辆专业”)为例,剖析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城轨车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轨车辆专业因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而设置,从机电类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建设历史短,基础薄弱,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及其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设施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
1.1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城轨车辆专业虽然与宁波地铁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方案的制定听取了企业的一些意见,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规格仍然不够清晰,没有完全紧贴企业要求,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究其原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少行业企业的背景与社会深度的结合。没有产教的充分融合,没有校企的深度合作,实际的教学活动缺少了专业性与针对性,这就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相对企业的用人需求滞后的问题。
1.2 培养目标缺乏支撑体系
专业培养中虽然确立了培养目标,但是缺乏相应的对实现目标各环节的支撑体系,同时多个培养目标在设计中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如在现有的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中,既要求学生具有车辆机械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能力,又要求学生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管理能力,还要求有关机电产品的制造、安装与调试等能力。这些人才培养规格如何有计划地实现,如何通过过程监控确保实现等均缺少相应的支撑体系或保障措施。多个能力目标糅合在一起,必然会引起课程与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多门课程目标互不相干的现象。
1.3 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学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围绕着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虽建有轨道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室等实训场地,在专业理论授课中占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和地铁企业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实践项目、真实的工作压力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培养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
1.4 教师队伍缺乏实践能力
城轨车辆专业现有的教师团队多由传统机电专业转型而来,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在地铁企业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面的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出现课堂上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稀里糊涂”的现象。另外,在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工作存在多重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以城轨车辆专业为例,改革和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方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即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城轨车辆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全程共同协作培养和管理,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往往由学校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师的能力结构设计课程系统及培养方案,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相违背。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创新性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围绕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城轨技术技能人才为顶层目标,以学校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作为育人的联合体,利用各自优势协同一致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上一篇:为了实现“人停车不停”,埃克森美孚不断推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