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管理中,要保证道路运输车辆可满足特定技术条件和相关规定,按照现有管理要求和制度实现对道路车辆的维护、修理以及综合性能方面的检测。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车型自身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构性能作为基础,同时还可以为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行时的安全性、可靠性提供保证,这样有利于推动运输生产、日常经营活动在开展时的高效性、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这也是保证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重视力度不足,所以运输管理的整个职能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甚至还会长期处于弱化的状态。
1 车辆技术管理现存问题
1.1 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车型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可以被看作是可以保证车辆技术的关键点之一,同时也是行政管理工作在开展时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目前经营管理人员在采购车辆方面,都是根据车主自身的喜好、近期的整体利益发展现状等进行结合。企业在经营者购车后,单纯的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对应记录即可,比如将购车的时间、车型等这些基本信息记录保存。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对行政管理自身的职能会造成严重的弱化影响,导致其自身的职能作用无法真正体现在实践管理中[2]。现有的监督管理模式过于单一,不少都是以罚代管的方式为主或者干脆放任不管。有的地方甚至由于利益问题,层层设限,不仅不开放二级维护等相关政策,而且继续强制统一维护周期和指定维修企业。另外,还有部分运输企业自身在行政管理方面,缺少完善、合理的组织机构,甚至还会将机务、安全部门放在一个部门,技术人员身兼多职。一人多职的情况,很有可能会由于人员自身的主观意识,导致某一环节工作的倾斜程度过于严重,比如部分技术人员由于同时需要承担有关汽车销售等方面的责任,所以在日常工作时,对技术管理严重忽视,将侧重点全部都放在日常汽车销售方面。这种情况下不仅会直接导致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被弱化,而且还会导致技术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1.2 道路运输企业及个体货运经营者
根据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要求,直接将车辆的维护周期由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定,转变成为道路运输经营人员自行对维护周期进行确定,同时还可以自行组织实施。相关规定以及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次道路运输行业在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改革、创新,之前通常都是直接由行业管理部门进行强制性的维护和检测。如今,这种格局已经逐渐被打破,已经明显触及到了部分利益者的利益,之前都是单纯通过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对指定的作业点进行强制性确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特征,尤其是道路运输车辆二级维护检测作业的盈利模式被影响,甚至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存在的利益链条逐渐被切断,最终导致行业管理以及部分企业、个人都无法适应。诸多管理机构内部的个体人员不愿意就此失去自己原本的权力,同时“二级维护企业”也不想要失去自己的基本利益。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实际上已无权为道路运输经营者提供具体车辆的技术管理,车辆维修等这些车辆技术管理基本上都逐渐回归到运输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自身。对于维修单位的选择以及何时维护等,这些基本上都是直接由道路运输经营者来决定。经营者对车辆技术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
1.3 维修企业、检测站
如今在车辆维修企业以及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日常运行以及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有的不按技术规范和标准维修或检测,或者弄虚作假,比如不出具二级维护竣工合格证明,倒卖、造假合格证明,擅自降低综合性能检测标准等。与此同时,现阶段诸多维修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差甚多,而在某些地方维修企业和检测单位由于资质要求数量不多,可选择的余地不大,相互之间未形成完全的优胜劣汰竞争。此外,由于受到新形式的影响,维修企业的经营许可审批已经取消,逐渐改变成为备案的方式,整个监督管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被弱化。一旦出现违规违法的情况,对其进行处罚的力度并不是很大,整体曝光度也不是很高,整体处罚效果达不到其应当发挥的作用。
2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对策
2.1 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健全车辆技术管理制度
上一篇:内燃机机械维修中常见问题及控制措施探讨
下一篇: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技术与应用进展综述